大奔流溝料場地形為一順河向斜坡,臨河坡度50°~65°,料場長約1000m,寬200~250m,呈長條帶狀展布于1660~2100m高程,產地面積約20萬m2。場內發育5條沖溝,.除大奔流溝發育較大且深并長年流水外,其余均短小,僅雨季有暫時性流水。料場緊鄰雅礱江,地形較陡,開采條件相對較差。
錦屏水電站工程混凝土總量為680萬m3,工程所需砂石料的開采量為720萬m3,需要儲量756萬m3,可采儲量為945萬m3。根據規劃儲量,經過分析計算,開挖大奔流溝下游料場區即可滿足設計需用儲量和可采儲量要求,同時可避開F1斷層。為此就大奔流溝下游側料場開采規劃比較了兩個方案(折線方案和直線方案)。儲量計算采用平層剖面,按15m一層計算。①方案一,折線布置,料場開采規劃高程為1775~2060m時,有用儲量為828.5萬 m3,大于設計需要儲量,其大開挖邊坡高285m:料場開采規劃高程為1745~2060m時有用儲量為1034.5萬m3,大于設計可采儲量,大開挖邊坡高315m。②方案二。直線布置,料場開采規劃高程為1775~2150m時,有用儲量為765.6萬m3,大于設計需要儲量大開挖邊坡高 375m;料場開采規劃高程為1745~2150m時有用儲量為956.2萬m3m,大于設計可采儲量大開挖邊坡高405m。
對兩種開采方案進行比較:方案二較方案一會更便于施工,對邊坡穩定影響也較小,但開采邊坡較方案一高90m,料場開采隧洞長度相應增加約1.3km,使工期增加近11個月,難以滿足工程進度要求,綜合比較后,選定方案一為方案。
料場的開采加工方案均以砂量控制開采,以減少棄量。不足的粗骨料采用洞碴料加工成粗骨料補充。歸納為以下四種料源組合方案:
方案I:呂田河砂礫料加洞碴料的粗骨料
方案Ⅱ:新豐河砂礫料加渝碴料的粗骨料
方案Ⅲ:呂田河砂加洞碴料的粗骨料
3個料場礫石成分均以新鮮堅硬的火山巖為主,礫石形狀、風化程度和有害巖類含量符合規范要求。各個料場蠻石(>150mm)含量為30%~50%,開采時剔除量大。剔除蠻石后,城關料場礫石級配偏差,礫徑5~40mm含量偏少,僅占19.8%,小于規范值(30%~50%),伽嶼和格埕料場礫石級配尚好,但80~150mm礫徑含量偏多。砂均以中細砂為主,粗砂含量較少,砂含泥量偏大,密度偏小,經加工后各項技術指標均能滿足規范要求。
城關料場距壩址12.5km,右岸有公路直達壩址,采運方便。由于料場內側岸邊已有圍耕和防洪堤等結構物,政策處理難度較大。其水下混合料儲量占總儲量40%,可完采用陸地采挖方式,臨時設施和機械設備種類投入較少,采挖難度小。
伽嶼料場距壩址10.5km,右岸附近有公路直達壩址,江心洲距公路較近,需搭設漫水橋并修筑簡易道路,運輸不甚方便。料場位于水庫淹沒區內,政策處理難度小。其水下混合料儲量占總儲量38%,可完采用陸地采挖方式,臨時設施和機械設備種類投入較少,采挖難度小。
格埕料場距壩址16.4km,右岸附近有公路直達壩址,江心洲距公路較遠,河道開闊、河水湍急,需搭設施工便橋或采用水、路運輸相結合的辦法,運輸不方便。料場位于水庫淹沒區內,政策處理難度小。按滿足施工需要計算,水下混合料的開采量僅占總需要量的34.8%,可完采用陸地采挖方式,若與水路運輸相結合則可采用水下采挖方式,但需修建臨時碼頭,臨時設施和機械設備種類投入相對較多,采挖難度大。
電站混凝土總工程量較小、平均月澆筑強度低、高峰期持續時間短,且3個料場各級配骨料不具備互補條件,若采用多料場同時開采或其他料場開采方案,不僅公路運距要增加2km以上,同時會增加采挖機械的投入,造成機械設備利用率不高。選擇單一料場進行開采則具備的經濟優勢。
由于伽嶼料場相對具有儲料級配合理、儲量充足、運距短、開采難度小等特點,開采優勢比較。雖然40~20mm、20~5mm二級骨料少量不足,150~80mm、80~40mm二級骨料相對富裕,但可通過簡單輔助措施即可解決,完能夠滿足施工需要。因此優先開采距壩址較近的伽嶼料場,若料源不足再開采城關料場補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