機制砂的含水率規范規定:
“機制砂飽和面的含水率不宜過6%”。
《質量評定》中規定:
“砂子飽和面干含水率≤6%的頻率”,不小于70%時,拌和質量評定為“合格”,不小于90%時,拌和質量評定為“優良”。
混凝土人工骨料一般為濕法生產,即機制砂在生產過程中,采用大量水對骨料進行沖洗。剛剛生產的成品砂,含水率大約為12%~15%%左右,過多的自由水需要脫除。新規范對石粉含量以及微細顆粒含量的大幅增加,造成了細骨料脫水難度的變化。
人工砂含水率的質量控制方法一般有:機械脫水和自然脫水相結合的方法。
自然脫水:
人工砂自然脫水,目前內水電工程自然脫水采用的方法和工藝是人工砂下料,堆存脫水及人工砂取料分開進行的,一般堆存脫水3~5d后可使含水到6%以內且穩定。受人工砂石粉含量多少及初始含水率的不同而不同,一般石粉含量在10%~17%范圍內,砂的初始含水率15%~17%時,初期約48h內脫水速度快,一般可使含水率到8%~10%,當降到8%~10%的含水率時,再到6%左右脫水速度減慢,一般需要3~5d時間。按每天生產1.5萬t成品砂和每天l~1.5萬t用砂量推算,成品砂倉堆存5萬m,自然脫水時間有5d左右。
機械脫水:
目前內水電工程用于人工砂脫水的方法和工藝主要有篩分脫水,真空脫水,離心脫水等方式,其中真空脫水和離心脫水脫水效果好,但處理能力低,投資較高;篩分脫水均采用振動篩脫水,脫水處理能力高,但脫水效果較差。由于人工砂生產能力高,且安裝脫水篩是生產加工系統已經投產運行后增加的,受現場布置等原因,后,選擇采用直線振動篩脫水,安裝直線振動篩,經試驗可使砂的含水率由初期25%左右到15%左右。
已有632人成功參與